“混凝土及钢筋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学习效果总结

本课程围绕“混凝土及钢筋工程”核心知识模块,整合了“基础知识”、“平法识图”、“工程计量”与“工程计价”四大关键能力板块。通过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和职业素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具体学习效果总结如下:


(一) 任务驱动 + 知行合一,三维目标有效达成

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通过模拟真实的工程造价任务,引导学生将“知”与“行”统一。课程设置了从理论学习到技能实践的完整学习路径,有效达成了知识、能力和素养三维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达成: 通过对“混凝土及钢筋工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材料特性、施工工艺等核心理论。在阶段考核中,相关知识点的平均得分率达到了92%以上,显示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扎实掌握。
  • 能力目标达成: 课程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平法识图”与“工程计量”能力。通过学习22G101平法图集,学生对常用结构构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引入广联达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辅助教学和手工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结构施工图识读,并准确计算出混凝土与钢筋的工程量。据统计,学生识图与计算的综合准确率相比期初提升了约40%。
  • 素养目标达成: 在“工程计价”模块,通过案例教学,并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广联达GCCP系列软件,学生熟悉了海南省2017定额系列应用和2013版国家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初步具备了成本控制和市场化计价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

图表示例:学生三维目标达成度雷达图
(这是一个示例图,您可以根据实际数据替换)
图1: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达成度分析


(二) 问题导向 + 岗位迁移,核心素养显著提升

课程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实现了知识向岗位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迁移,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中设置了多个“找错”、“优化”环节,例如,提供一份有错误的钢筋计算书让学生审核,或对同一构件提出不同算量方法进行比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 强化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中的综合案例大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从识图、算量到最终的计价文件编制,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交叉审核,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团队协作在现代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
  • 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通过引入企业真实图纸和计价案例,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岗位工作的真实场景和要求。部分优秀学生已经能够使用广联达等行业软件独立完成一项简单的工程预决算任务,展现了良好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图表示例: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提升对比
(这是一个示例图,您可以根据实际数据替换)

图2:学生问题解决与团队协作能力学期前后对比


(三) 成果展示 + 服务社会,职业荣誉明显增强

课程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并积极探索服务社会的机会,在实践中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 优秀学习成果展示: 课程结束时,举办了优秀学习成果展。展出了学生们绘制的平法施工图节点大样、工整的计算底稿以及完整的工程计价文件。这些成果不仅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直观体现,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 参与社会实践服务: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有学生小组尝试为家乡的小型建筑项目(如自建房)提供义务的工程量计算和成本估算咨询服务,虽然项目简单,但迈出了专业服务社会的第一步,得到了实践单位的好评。
  • 增强职业认同感: 通过一系列“工程师精神”的讲座和工程造价实操比赛,学生们深刻理解到,精准的计量与计价是保证工程质量、控制项目成本的关键,是工程“把关人”的重要职责。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工程造价人员的职业理想。

图表示例:学生优秀作品及社会实践掠影
(这是一个示例图,您可以替换为学生的真实照片)

图3:学生优秀工程量计算书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照片


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了混凝土及钢筋工程计量与计价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综合职业素养,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教学成果表明,课程设计合理、方法有效,成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0

评论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